記者 王珍
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同比大幅增長,但節奏偏慢,原因涉及化債優先、項目審核嚴格等。展望下半年政府債,分析師認為,除了加快發行地方債外,可視經濟運行情況考慮增發特別國債,擴內需、提信心。
新增專項債是撬動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被視為地方政府穩投資、促增長的重要抓手。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各地發行新增專項債規模約2160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7%,發行進度49.1%,比上年同期加快10.8個百分點,但不及2022年、2023年同期。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地方人大預算審查監督中心主任劉蓉對界面新聞表示,今年上半年地方債發行規模近5.5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體現了財政政策前置發力的特征,對穩增長、促投資、惠民生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據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發行地方債約54902億元,同比增長約57.2%。
對于上半年新增專項債發行節奏相對偏慢,劉蓉認為有三個原因,包括化債任務優先、項目審核嚴格、資金用途調整。
她指出,上半年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特殊再融資專項債發行規模接近1.8萬億元,完成全年2萬億元額度的90%左右,這部分債券密集發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增專項債的發行進度。
其次,部分項目因前期準備不足、公益性不夠或建設規模及投資可行性不足等,導致審批流程耗時較長,影響了新增專項債的發行進度。
第三,去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24〕52號)(以下簡稱“52號文”),對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相當于擴大了專項債資金的使用范圍,如重啟土地儲備專項債、允許債券資金償還中小企業欠款等。“這些新用途的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需要一定時間來規劃和落實,使得發行進度有所放緩。”劉蓉表示。
此外,“52號文”提到下放專項債券項目審核權限,選擇部分管理基礎好的省份以及承擔國家重大戰略的地區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試點地區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含寧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廈門市)、山東省(含青島市)、湖南省、廣東省(含深圳市)、四川省,以及承擔國家重大戰略地區的河北雄安新區。
從上半年的情況來看,一些經濟大省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較快,更好發揮了“挑大梁”的作用。

北京、上海、江蘇、安徽尚未公布2025年新增專項債限額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研究員閆彥明對界面新聞表示,“自審自發”試點賦予地方政府更多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有助于提高債券資金發行使用進度和配置效率。從上半年來看,進行“自審自發”試點的省份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普遍快于非試點省份,使得經濟大省更好發揮了“挑大梁”的作用。
展望下半年,分析師指出,一方面還有50%的新增專項債待發行,意味著財政可用資金規模可觀,將為基建投資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上半年財政政策在促消費方面的效果顯著,下半年可視情況考慮繼續增發特別國債,擴大內需。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對界面新聞指出,今年上半年,新增專項債券資金主要投向三大領域:一是用于項目建設的新增專項債1.5萬億元,占比為69.6%,前五大投向分別為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其他交通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農林水利和鐵路;二是用于化債的新增專項債4647.8億元,占比21.5%;三是用于土地收儲的新增專項債券1924.9億元,占比8.9%。
從特別國債來看,截至上半年,全國已經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5550億元,剩余的7450億元將在下半年發行,且集中在三季度。據財政部負責人早前透露,今年安排的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中,有8000億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5000億元用于加力擴圍實施“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
閆彥明表示,下半年,在用好用足既定財政政策工具、加快政府債券發行使用進度的同時,可視經濟運行情況,考慮增發特別國債、加大專項債收儲力度、成立房地產收儲專項基金、設立穩外貿基金以及增發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及時擴內需、提信心。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也表示,面對外部經貿環境波動加劇,財政政策應進一步加大穩增長力度和針對性。建議盡快完善、下達“兩重”建設和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清單,加快專項債、一般國債等的資金落地,盡快形成擴大內需的實際政策效果,達成穩增長和穩物價的政策目標。
他建議,增加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其中5000億元用于支持“兩新”工作、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加大對基本民生、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的財政支持力度,另外5000億元可用于支持減稅降費及退稅工作,努力避免政策退出產生“懸崖”效應。
6月24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作2024年中央決算的報告時表示,下一步,將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增量儲備政策,盡早發行和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券等,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帶動效應,支持做好“兩重”“兩新”等工作,推動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惠民生等政策早見效、多見效。
發表評論